品牌:可贝可 | 用途:多种用途 | 型号:12*50*400*8 |
样品或现货:*** | 是否标准件:非标准件 | 标准编号:定制 |
形状:圆形弹簧 | 材质:HRB400 | 产品特性:螺旋筋 |
钢丝直径:1.2cm | 弹簧外径:5cm | 弹簧内径:2.6cm |
节距:5cm | 自由高度:40cm | 旋向:多款供选 |
拉伸强度极限:400N/S |
螺纹钢155-0307-8751螺旋筋12*50*400*8 定做预应力螺旋筋 弹簧 钢价不稳定 具体价咨询客服
预应力[prestressing forces]: 预应力是为了改善使用结构期间的表现,在施工期间给结构预先施加的压力,结构在使用期间预加压应力可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导致的拉应力,避免结构破坏。常用于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承受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
1、截面计算和预应力损失计算
体外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截面变形不协调,在应力计算中不能将体外预应力钢束面积计入换算截面的特征。
由于管道在结构体外,直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阻损失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曲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擦系数与采用的体外预应力钢束类型有关。
由于截面变形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计算。这部分包括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和混凝土徐变、收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若体外预应力钢束为无粘结形式,则这部分损失计算与锚固点间相对位移差有关。故其计算方法与体内预应力钢束不同。
2、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的滑移
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是否产生滑移以及由于滑移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判断。若钢束在转向点固定,则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无滑移发生;若在转向处可以滑移,则需要根据转向结构两端的钢束拉力差和钢束在转向处的摩阻来判断是否发生滑移。
3、体外预应力钢束的二次效应
体外预应力钢束仅在锚固和转向位置处,才能与结构的竖向位移相协调,竖向约束点越少,结构变形时体外预应力钢束偏离原位置就越多,这就是体外预应力钢束的二次效应。二次效应是体外预应力结构在弹性阶段区别于体内预应力结构的特征之一。由于二次效应考虑的是体外预应力钢束与结构竖向变形的差异,故这种效应是非线性的,对二次效应的研究必须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影响。
体外预应力钢束体系疲劳评价是决定钢束在使用阶段应力限值的主要因素。目前,对此应力限值的规定有较大的不同:如美国AASHTO规范规定对于后张的低松弛钢绞线,使用极限状态的体外预应力钢束应力不超过0.72fpu;日本规范的体外预应力钢束限定值为0.70fpu,德国规范原规定体外预应力钢束限定值为0.55fpu,后将该值修订成0.70fpu,为预应力钢束的极限抗拉强度;法国规定除合同外,体外预应力钢束限定值为0.60 GUTS(Guaranteed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极限抗拉强度)。
我国《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尚没有对体外预应力钢束的应力限值做规定,对于体内预应力钢束规定的预应力限值为0.65,为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由此可见,结合我国工程实际,确定合理的体外预应力钢束使用阶段应力限值是很有必要的。而体外预应力钢束使用阶段应力限值一旦确定,便也可以使体外预应力钢束张拉控制应力、体外预应力钢束有效应力及极限应力均有了取用基础。体外预应力钢束疲劳性能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体外预应力钢束在活载作用下的应力变化幅度的分析,来研究体外预应力钢束组件(包括锚夹具、连接器)的整体疲劳性能;二是分析在转向处体外预应力钢束的局部应力变化,来研究体外预应力钢束本身的局部疲劳特性。另外,对于由单根无粘结钢束组成的体外预应力体系(如OVM-TJ.E),尚有另外一种局部问题,即钢束在转向处由于来回滑动,造成钢绞线会对外包PE在高压应力情况下不断摩擦,可能导致外包PE层磨损甚至损坏,从而失去对钢绞线的保护。这个现象虽然与真正的疲劳无关,但却与活载作用下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处的局部滑移密切相关,也属于使用性能范畴。